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,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

以后再说X
11
33
22

案例展示

冯沅翔(馆长)

作者: 点击:62 发布时间:2025-07-03 10:50:36

冯沅翔.jpg

习武三十年、教学十五载的心得体会

作者:冯沅翔


电话:18189672610


工号:FYX1907601X


本文献给在武术从业路上砥砺前行的人们!


  武术于我,早已超越强身健体的技艺,成为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与思考维度。而将这三十年沉

淀的感悟,浇灌于十五载青少年武术教学的园地,则是一场更深邃的生命对话。以下是我的一些

核心体会:

一、 习武之髓:超越拳脚


1.  “武”是“止戈”的智慧:年轻时追求刚猛迅捷,如今更深悟武术的真谛在于“止戈”——

不仅是制止外界的争斗,更是平息内心的浮躁、恐惧与妄念。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控

制力。

2.  身体即道场:每一次站桩、每一次发力、每一次呼吸,都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。武术训练是

最直接的身心合一实践。疼痛、疲惫、瓶颈都是磨砺心性的“试金石”,教会我坚韧、专注与

敬畏(敬畏身体极限、敬畏对手、敬畏传承)。

3.  传统是根,创新是叶: 深入传统套路、功法是理解武术文化基因和运动原理的基础。但武

术绝非僵化的标本。理解其内在逻辑(劲力、结构、攻防含义)后,需结合现代运动科学、人

体力学进行教学和应用的“活化”,使之更符合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。

4.  “德”是武术的灵魂:*未曾习武先习德。武德不是空洞的口号,它体现在训练中的自律(

准时、刻苦)、对师长同门的尊重、对规则的遵守、对弱者的扶助、以及在冲突中优先选择克

制的勇气。它是武术精神的内核,是习武者行走世间的“无形铠甲”。


二、 青少年教学:播种与耕耘的艺术


1.  兴趣是更好 的“桩功”: 对于青少年,枯燥的重复是兴趣的杀手。教学初始阶段,必须将

趣味性放在首位。融入游戏、挑战、情境模拟(如“守护宝物”、“穿越障碍”),将基本功

巧妙地包裹其中。让他们在欢笑和成就感中迈出 步,感受到“玩武”的乐趣。

2.  安全是 的底线: 青少年的身体在发育,骨骼、韧带、关节相对脆弱。任何对抗性练习

或难度动作,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、正确的保护措施(护具、场地、教师保护手法)和循

序渐进的步骤之上。绝不能为追求效果而牺牲安全。“安全 ”要刻入骨髓。

3.  个体差异是常态,因材施教是根本:

    身体差异:力量、柔韧、协调性、发育阶段各不相同。教学计划不能“一刀切”,要观察、

评估,为不同特点的孩子设定合适的短期目标,允许“差异化进步”。

    性格差异:有的孩子好动外向,有的内向谨慎;有的争强好胜,有的容易退缩。教学方式和

沟通策略需灵活调整。鼓励胆小的孩子尝试小挑战,引导好胜的孩子学会尊重规则和对手。

    目标差异:有的为健身,有的为防身,有的喜欢表演,有的渴望竞技。了解他们的初衷,在

核心训练外,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和发展建议。

4. “教技术”更要“育品格”:武术课堂是 的品格教育场域。

    坚韧与毅力:通过克服训练中的困难(如压腿的酸痛、套路的复杂)来培养。

    专注与自律:站桩、套路练习、听讲动作要领都需要高度专注;按时训练、遵守纪律是自律

的体现。

    尊重与礼仪:抱拳礼、课堂礼仪、尊重教练和队友,是武德的具体化。

    自信与勇气: 掌握一项新技能、在众人面前展示、进行安全的对抗练习,都能显著提升自信

和面对挑战的勇气。

    挫折教育: 比赛失利、动作学得慢、被队友超越… 引导他们正视失败,分析原因,将挫折视

为进步的阶梯而非终点。

5.  身教重于言传:青少年是敏锐的观察者。教练的一言一行、待人接物、训练态度(是否严谨、

是否投入、是否尊重他人)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。要求学员做到的,教练必须首先做到,且做得

更好。你的“精气神”就是更好 的教案。

6.  沟通是双向桥梁:

    与学员沟通: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动作原理和武德内涵。多鼓励、具体表扬(如“这个

马步比上次稳多了!”),批评时对事不对人,指出改进方法。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。

    与家长沟通:及时反馈孩子的进步和需要关注的地方,让家长理解武术训练的过程和意义(

不是立竿见影的“速成”),形成家校合力。沟通训练计划、安全措施,建立信任。

7.  “成就感”是持续的动力:设置清晰的、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(小到一个动作的掌握,大到

一个套路的完成、一次表演/比赛)。及时给予认可和庆祝。展示平台(内部表演、小型比赛、

考级)很重要,让努力被看见,价值被肯定。


三、 常见挑战与应对


“三分钟热度”: 用趣味性吸引入门,用持续的成就感和正向反馈(来自教练、队友、家长)

维系兴趣,用逐渐深入的技术魅力(感受到身体的变化、力量的运用之妙)留住他们。营造积

极、友爱的团队氛围也至关重要。

训练枯燥感:不断变化训练形式、增加挑战性、引入合作与竞争元素(健康的)。将基本功融

入趣味练习或小组合中。偶尔加入“拓展”项目(如户外训练、参观武馆/博物馆)。

青春期波动:身体发育带来的不协调、学业压力增大、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影响训练。教练需更

耐心、更包容,提供情感支持,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要求,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“稳定器”。

“暴力倾向”误解: 通过课堂上的武德教育、强调“止戈”智慧、规范对抗练习(强调控制、

点到为止、保护对手)、以及学员日常行为表现(更懂礼貌、更克制),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展

示武术培养的是“守护者”而非“攻击者”。


 结语


三十年习武,是不断向内的探索与磨砺;十五年教学,是满怀责任地向外的传递与点燃。看着

一批批少年带着懵懂走进武馆,数年后带着挺拔的身姿、坚毅的眼神和懂得尊重的礼仪离开,

那种欣慰远胜于任何奖杯。武术教学,特别是青少年教学,绝非简单的技术传授,而是在他们

生命的土壤里,播下“坚韧、自律、尊重、勇气”的种子,并用汗水、耐心和智慧去浇灌,静

待其在漫长人生中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这是一份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承诺,也是一场充满挑

战与无限回报的修行。路漫漫其修远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


武林一叶,十五春秋育青苗;心灯不灭,卅载拳风铸脊梁。


上一篇:陈其梅(教务管理)

下一篇:没有了

拨打电话18189672610